English

把好事做好

——看南京怎样适应群众承受能力
2000-09-0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

12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,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。好事没做好,会惹出麻烦,问题多了会出乱子。所以,中央一位领导同志近日语重心长地说,办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适应群众的承受能力。今天记者随同全国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座谈会的领导在南京参观,亲身体会到了南京市委、市政府在适应群众承受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,感慨颇深。

社委会与居委会

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,社区人员构成急剧变动:个体劳动者、私营企业工作人员、“三资”企业人员增多;外来流动人口增加,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下岗、失业人员回到社区。而原有的社区主要靠居委会撑着,居委会干部年龄构成老化,女性比例偏高,文化程度偏低。通俗点讲,居委会大部分是老大妈、老大爷。主要工作也就是搞搞卫生、抓抓“创收”、优抚帮困等。如何解决这对矛盾,适应社区群众的承受能力?南京市的高招是:将城区内853个居委会重新调整为446个社区委员会,并通过公开招聘、民主选举,产生了社委会的正、副主任;取消对社委会的经济考核指标,将办公经费和专职社区干部的工资纳入区街财政开支,统统吃“皇粮”;加大社区干部年轻化、知识化、职业化的力度。据鼓楼区统计,全区323个社委会正、副主任,平均年龄为39.9岁,比改革前居委会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11岁;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3.3%,比改革前提高了44个百分点。

移树与修路

前人给南京城留下了不少的树、很窄的路,要想拓宽马路,就必须要移树,要移树就会引起矛盾。几年前,曾有一些老同志联名告南京市政府“败家子”,好端端的大树都让他们给砍光了。由于缺乏沟通渠道将“移”变成了“砍”,产生出很大的矛盾。怎么办?还是社区派上了用场,如今在修路前,提前“公示”,并通过社区将道路规划图发给市民,并由社区安排专人围绕重点人、重点户做工作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把道理讲清楚、把利害说明白。这样既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进楼入院、进门入户,又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。这样一来在道路动工前,就已经做了大量工作,施工中,他们又采取“伐一栽十,能移则移”的原则。近几年,南京绿地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,目前共建有各类公园34个、小游园37处、大的绿化广场10处,全市公共绿地的总面积已达到2000公顷,人均占有量提高到8.6平方米。

拆隔离栏与画黄实线

几乎在全国所有的大城市里,都能看到马路两侧或中央的隔离铁栏杆。然而在南京城随便你走遍大街小巷,找不到一处隔离栏。行人横穿马路怎么办?这就又形成了一对矛盾。不拆除隔离栏吧,占道不说,始终给人一种戒备森严的感觉,体现不出人的素质和城市文明;拆除隔离栏吧,又怕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、横穿马路。聪明的南京人想出了新点子:首先决定拆除所有隔离栏,用双黄实线取代;其次充分发挥社区功能,下发《告全体市民书》,让群众理解。同时告诉市民在拆除隔离栏的一段时间内,考虑到大家不适应,属于宣传教育阶段,不加处罚;第三是严管重罚。凡是中小学生违章的,一律在《中小学生交通联系卡》上记一笔,由学校作出处理,并与评“三好学生”“优秀学生”挂钩;凡是军人违章的,一律在《军警联系卡》上记一笔,报告所在单位处理,并与评优晋级挂钩;凡是无业人员、下岗人员、流动人口违章的,一律交社区委员会上门做工作,并作出严肃处理。这些人员能管理好,一些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人民团体人员也能管理好。这样一来,马路上的黄实线不仅完全代替了铁栏杆的功能,而且成为南京市民自觉约束自己,讲文明、高素质的象征。(本报南京9月6日电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